close

內容來自YAHOO新聞

科技巨頭的壟斷人才陰謀 銀行信貸利率比較>信貸代書任何問題免費諮詢

喬布斯(Steve Jobs)似乎是個從來不會發表情符號的人,但有一次例外,當言語無法表達他的喜悅之情時,他還是會訴諸這種感性方式的。那是在2007年3月,喬布斯收到時任Google行政總裁(CEO)、同時又是蘋果(Apple)董事會成員的施密特(Eric Schmidt)發來的一封電子郵件。施密特告訴喬布斯,谷歌會在一個小時內解僱一名招聘專員,因為他膽敢不顧兩家公司制定的「不可電聯」政策,致電和一名蘋果僱員接觸。施密特非常謙恭地表示了歉意,並寫道:「如果以後再發生這樣的事情,請第一時間告訴我,我們會處理。謝謝!!施密特。」 喬布斯把施密特這封卑躬屈膝的電郵轉給下屬看時,他只寫了一個表情符號:「:」」 這份材料來自最近和解的矽谷招聘壟斷案的庭審筆錄,能讓人一窺互聯網巨頭的一些秘密(當然,被爆出的秘密遠不止這些)。4月24日,在逾6.4萬名程序員和工程師共同提起的這宗集體訴訟案中,蘋果、谷歌、英特爾(Intel)、Adobe Systems紛紛舉白旗投降,這些公司被指控合謀互不挖角,以遏制競爭及壓低員工工資。 科技業的權貴們在2005年到2009年間秘密簽署了一系列互不挖角的協議,其實它們自己也質疑這樣的做法是否合法。施密特曾指示一名初級主管口頭傳達這些協議內容,他的解釋說,因為「我不想留下任何書面上的蛛絲馬跡將來被人告上法庭。」不過,他們當時為什麼覺得自己能僥倖躲過法庭的審判?如今隨著這些陰謀被公諸於眾,對於這類看似提供高薪、實際卻在剝削高科技人才的公司而言,我們能從中了解到它們什麼樣的企業文化性質? 首先需要強調的是,喬布斯和施密特等人真的僥倖逃脫了法律的制裁。蘋果、谷歌、英特爾和Adobe已同意支付3.24億美元的和解費,這相當於它們最近一季度收入總和的0.4%左右。而在訴訟案審理初期,其他三家被告企業Intuit、皮克斯(Pixar)和盧卡斯影業(Lucas_lm)只花了區區2000萬美元為自己破財免災了。兩筆和解費相加、扣除大筆律師費之後再分到每位原告身上,每人也就只拿到幾千美元。(這並不是說那些原告一直在忍饑挨餓等著賠償金吃飯;事實上,雖然僱主們故意阻撓人才的流動,許多原告的年薪仍高達六位數。) 而且,這些被告企業也不太可能因為這起事件而留下永久性的污點或是影響它們招聘新員工。這些企業之所以敢於嘗試這種不法伎倆,原因之一就是它們(特別是蘋果和谷歌)都是美國科技和營銷精英做夢都想加入的企業,人們甚至願意免費為它們工作,就是這一點讓員工被盤剝的狀況變得更加糟糕。「這件事令人十分震驚,主要是因為我從來沒有聽說過一個行業存在如此普遍的壓制人才競爭的雙邊協議」,Jeff Connaughton說,他曾經是華盛頓科技行業的說客,也是克林頓(Bill Clinton)的白宮助手。 喬布斯比任何人都更透徹地理解矽谷對現代精英的控制,也比所有對手更懂得如何保護自己的利益。2005年,喬布斯在心愛的蘋果公司東山再起讓他嘗到了甜頭,但很快重要人才流失又成為困擾他的一大問題。他的iPhone固然能在互聯網泡沫破滅後幫助推動公司復甦,然而社交網絡的繁榮也刺激著年輕有為的員工蠢蠢欲動。 喬布斯最擔心的正是谷歌。2005年2月,喬布斯要求谷歌聯合創辦人布林(Sergey Brin)命令他的手下停止從蘋果挖人。據布林的法庭證詞記錄,喬布斯這樣說,「如果你再從蘋果挖走一個人,那就意味著戰爭。」 2011年10月56歲的喬布斯因癌症去世,雖然他無法為自己辯護,但布林的證詞確實體現了喬布斯的典型風格。 谷歌的卑躬屈膝反襯出喬布斯深不可測的影響力,也凸顯了科技企業樂於分享的特點。被控參與互不挖角陰謀的各家公司有著共同的董事和高級顧問,像谷歌和蘋果就有兩名董事是同一個人:施密特和時任基因泰克公司(Genentech)行政總裁的列維森(Art Levinson)。布林和谷歌的另一位創辦人佩吉(Larry Page)更是把喬布斯視為導師,常常與喬布斯共同沉思散步。正是在這個時期,蘋果用iPhone把大批用戶吸引到了谷歌地圖和搜索服務上。 反壟斷法庭文件顯示,谷歌和蘋果還分享著另一樣東西:對Facebook的恐懼,Facebook是對高層員工和頂級程序員有著巨大吸引力的新地方。證詞顯示,施密特對谷歌前高層桑德伯格(Sheryl Sandberg)於2008年3月轉投Facebook擔任營運總裁一事深感鬱悶。施密特回憶說,「桑德伯格一手組建了我們整個招聘部,她是一名出色的招聘者。當她跳槽到Facebook後,許多人也離開谷歌到她手下繼續工作,而且還覺得自己升了職。」 桑德伯格在預審證詞中說,她在谷歌的前同事試圖說服她加入那個互不挖角的陰謀集團。但她拒絕了這一邀請。Facebook在此案中未被列為被告。桑德伯格沒有回覆置評的請求。 美國聯邦地區法院法官高蘭惠(Lucy Koh)在3月28日駁回被告要求進行即決審判的請求,說,「最初只是蘋果和谷歌間締結協議,後來擴大至一系列共六份的雙邊協議。」高蘭惠指出,這些公司承認協議條款幾乎都一樣,都是為了防止兩家公司間互相挖人。高蘭惠強調,無論是在矽谷還是在其他地方,這種系統性共謀都非常之罕見。競爭企業的CEO在俱樂部喝酒時可能會相互點頭使眼色,競爭對手也許就不會打其他公司某些員工的主意。高蘭惠說,在這個反壟斷案件中,被告公司自己的專家也承認,他們完全不知道在公司間還存在這種涉及所有員工的長期協議。 矽谷企業的大佬通常會吹噓自己十分尊崇價值和市場力量,這樁反壟斷案揭露了他們的另一面。「我們的經濟正在被權勢和財富的高度集中化侵蝕,這個案件只是成百上千例證中的一個,」專注於科技和媒體行業的私募股權投資公司Elevation Partners聯合創辦人Roger McNamee說。 最終,如此大範圍的無恥行徑再也藏不住了。2009年美國司法部(U.S. Department of Justice)聽到風聲後展開了一項聯邦調查,並於2011年達成法院批准的和解協議。這些公司並未承認自己的不法行為、也沒有支付罰金,只是同意不再限制「招攬競爭對手的員工、給他們打電話、僱傭他們等」。美國司法部的行動反而又激勵了個人訴訟的出現。在和解協議中,這些公司反覆強調沒有做任何違法行為。 蘋果和谷歌拒絕就和解協議置評;Adobe和英特爾的發言人說,公司之所以同意和解是為了免去進一步訴訟的麻煩。事實上,高蘭惠之前已經做出了一系列臨時裁定,暗示這些公司在5月的審判中會面臨真正敗訴的風險,而且被判的賠償金可能要高得多。去年10月,高蘭惠允許原告將他們各自的訴訟請求合併成一宗集體訴訟案,儘管近期一系列最高法院裁定不鼓勵初審法官批准設立集體訴訟案。高蘭惠3月28日拒絕進行即決審判,說明她要為找到更多揭短電郵和證詞證據大開方便之門。高蘭惠根據皮克斯總裁卡特姆(Edward Catmull)的證詞摘出他的觀點,在他看來,被告公司間共謀合作,從經濟角度上講是合情合理的,因為公司間互挖牆角會「搞亂薪酬結構」。英特爾行政總裁歐德寧(Paul Otellini)同時也是谷歌董事會成員,在他的電子郵件中,高蘭惠找到了以下有關英特爾和谷歌協議的內容:「施密特和我之間有份『不挖角』的協議。我不希望這個有太多人知道。」即便不是學法律的人也能明白高蘭惠的潛台詞:如果真的開庭審理,這些科技巨頭會非常的難堪。 另一方面,高蘭惠也沒有向原告保證這宗訟案的牽頭成員能免受公眾對他們個人記錄的詳細審查。這無疑也是他們願意接受3.24億美元和解金的原因之一。原告代理律師Kelly Dermody拒絕置評、也不願確認和解金數額。她對和解協議表示讚賞,強調這是給矽谷敲響了警鐘,也向科技行業提醒:「不能制定自己的規則。大家應該都遵守相同的規則。」 高蘭惠在這宗反壟斷官司中扮演的角色凸顯了她作為矽谷商業法代言人日益重要的地位。除了審理這宗「禁止挖角」案以外,今年45歲的她同時還負責全球智能手機專利大戰中一宗主要的訴訟案,即蘋果對三星等使用谷歌安卓(Android)操作系統的設備生產商的案子。在這兩宗案件中,經常以白珍珠項鍊配黑色法官長袍形象示人的高蘭惠表現出了對深奧晦澀的民法規則的熟練把握,以及對生硬常識的深入了解,讓人印象深刻。 智能手機訴訟案始於2010年,當時喬布斯對谷歌安卓系統侵蝕iPhone及其閉源軟件iOS系統很是憤怒。在喬布斯生命的最後一段時間裡,他對他授權的傳記作家艾薩克森(Walter Isaacson)說,他願意「就此發起一場熱核戰爭。」因對Facebook威脅的擔憂促成蘋果和谷歌的短暫結盟也只維持了幾年的時間,隨後就讓路於雙方在3400億美元的全球手機市場的惡戰,兩家公司都想主宰這一市場。 在三星(Samsung)被蘋果起訴侵犯其專利權的時候,谷歌甚至還挺身為這家南韓企業承擔部份損失。兩年前在高蘭惠法庭上的首次陪審團審理中,蘋果被判獲賠9.3億美元賠償金。現在她將再次審理這兩家公司的專利訴訟案,陪審團要決定蘋果是否應該再獲得20億美元的賠償。繼續上訴已是不可避免,因此除非達成和解,否則這宗專利訴訟案還將持續數年的時間。 高蘭惠也許是矽谷當代所羅門(Solomon)的最佳人選。她在哈佛大學(Harvard)念了本科和法學院, 曾在參議院司法委員會(the U.S. Senate Committee on the Judiciary)和司法部(Justice Department)任職,後成為律師事務所McDermott, Will & Emery的合夥人,負責科技行業的案件。2008年, 加州州長舒華辛力加(Arnold Schwarzenegger)任命她為州最高法院法官;兩年後,總統奧巴馬(Barack Obama)提拔她為聯邦地區法官,當時參議院全票批准了她的任命。 高蘭惠一邊引導反壟斷案被告公司達成和解協議,一邊也一直在向智能手機業的鬥士們傳遞這樣的信息:它們應該明智地放棄打官司,用相互授權的方案促成停戰協議。智能手機依賴於各個層面的大量創新,光看最終產品很難斷言專利屬於誰。高蘭惠有次在法庭上說,即便它們的律師在法庭上咬牙切齒、互相咆哮,三星依然是蘋果主要的零部件供應商,它們之前是每年高達數十億美元的相互依存關係。 高蘭惠還曾開玩笑地說,她想送「幾盒巧克力」給蘋果和三星,看看是不是這樣才能讓它們達成妥協。到目前為止,調解尚未獲得成功。然而,值得關注的是,高蘭惠拒絕把蘋果2012年庭審勝利變成禁止三星侵權設備在美國銷售的一紙禁令,而在蘋果看來,這紙禁令比經濟賠償更加重要。 人們猜測,蘋果、谷歌和三星最終還是會回到錢的問題上,蘋果被侵犯的知識產權究竟值多少錢?不過,這筆錢加上大筆訴訟費將來會被會計師們攤銷到經營成本中去。

新聞來源https://tw.news.yahoo.com/科技巨頭的壟斷人才陰謀-035037431.html

買信貸房子貸款全省皆可處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onceivellfj2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